第283期:《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报》

立德树人 特色发展 为建设美丽浙江助力添彩


   期次:第283期   作者:符宁平   


  □符宁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等一系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重要举措。这让我们这些从事水利水电类人才培养的教育工作者豪情满怀,使我们更加自信地认识新时代,施展新作为,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伟大方略,为建设浙江幸福美丽大花园提供人才科技支撑。
一、立德树人,培育现代水利人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点明“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对其中涉及的重大问题,比如“新时代”“新矛盾”的概括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必须始终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秉承“德才兼备、软硬技能并重”,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水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大学生“立德修身”德育工程,开展品德修养、人文修养、身心修养、科学素养、职业素养等方面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并利用思政类网站等新媒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扩大教育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积极培育学生理论社团,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团的指导,组建教师辅导团,到社团开展面对面辅导,精读原文,理解原意,领悟原理,重点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利工作的重要论述进行研究。
二、立足地方,搭建“涉水”科研平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建设美丽中国指明了方向,作出了部署。我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也提出“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美丽浙江”“让全省天更蓝、地更净、水更清、空气更清新、城乡更美丽”。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高校,发挥自身水利学科、人才优势,加强校地联合攻关,推进地方实现从粗放用水向节约用水、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局
部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也是我们的价值和使命所在。
  学校将积极搭建“涉水”科研平台,顶天—— —积极对接院士科研团队,立地—— —潜心扎根基层水利、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促进机、电、计算机、环境、园林设计等学科与水利学科的交叉融合,走出“水利为主、多科交叉”的新路径,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组建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水利部农村水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协同创新中心等,以及瓯江流域生态水利研究基地、曹娥江流域水文生态研究基地和乐清水利电力研究基地等,以水生态修复、水资源配置、水灾害防治和水利遥感领域为研究重点,在科研层次和水平上不断突破,为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城乡贡献水院智慧与水院力量。依托“涉水”科研平台,积极推进省级一流学科建设,以高水平学科建设助推实现高等教育强省战略。
三、扎根基层,服务地方生态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作为一所水利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校,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依靠广大师生的智慧、才能和拳拳之心,积极投身我省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五水共治”,为基层提供农村水利、智慧水务、水资源管理、水文化等方面的水利科技支撑服务。
  扎实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水利知识创新、人才智力发展、智慧转化应用与服务地方水利、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积极承担参与重大科技服务项目。参加全省水利系统“千人万项”行动,组建教授专家团队,开展下基层蹲点调研、指导服务工作。派遣教师挂职基层水利部门,协助实施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河长制、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等工作。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筹建河长学院,把河长制的浙江经验与现代化治水实践结合起来,全力打造浙江河长制升级版。
  学校将以推动知识贡献、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为重要使命,以不忘初心的不懈追求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为实现高等教育强省战略和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建功立业。(原文刊发于《浙江教育报》2017年12月11日头版)